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

人声鼎沸的腐烂

      人究竟要花费多长时间,才能摆脱一场身与心的腐 烂?——了解“豫   章 书院”事件之后。


      冰 冷的房间,绑/ 架、囚 /禁、虐/ 待、甚至是性 /侵······在孔子泛着红色光芒的右眼注视下,被改 造:听话、乖巧、懂事成了这些学生十七八岁的唯一记忆。


      教育的本来面貌应该是什么?孔夫子与曾点对话时,曾点回答: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这是杏坛。在这样的教育之下,我们得以胜任人的角色,我们不被任何一个物件所取代,我们是完整的、鲜明的个体,我们秉持着人类的操守,慢慢地长成合格的大人。


      可豫章书院,却与之背道而驰。


      岂敢想象,那些身穿“警/察 制 服的人”架着你走入一辆阴 暗的面包车,而你的父母则在你的哀/嚎声中露出满意的微笑?岂敢想象,你视作长辈的老师,放下了书本而拿起了“龙 鞭”,一点点地践/踏你的身体?岂敢想象,你曾以为可以是知己朋友的同学,将最锐 利的武器指向你,叫嚣着将你撕 碎?岂敢想象?


      这究竟是“问题学生”的“福祉”,还是他们莫大的悲哀?


      其实,这一切问题的根源,是那些有着畸 形心态的父母,他们甚至比书院本身还要更加魔 鬼。正如这起事件的揭发者温柔所言:“是需求造就了这一切。”


      需求究竟是什么,还要存疑。孩子的问题如此之大,竟然需要一辈子的代价来改变?家长们想要看到的,是那些战战兢 兢,风声鹤唳的听话者,还是一个鲜活真实的生命?完美的孩子只不过是现世的乌托邦和伊甸园,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并不圆润的石子,岂能叫他们磨平所有的棱角,去做一块玉?石头与玉,改变其质,终究玉石俱焚。


      这就回归到中国教育几千年一直在探讨的问题,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。沉 溺于网络世界,虚拟空间便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吗?我想,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个解法,但我们不该去探讨现象,而应该去探讨沉 溺网络的原因。


      辩论有一个命题,问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,其实,本善或者本恶都是人性的一部分,善恶从来都是并存的,也从来都是相对的,沉溺于网络于家长而言是“恶 行”,但对于孩子来说呢?在现实世界里永远无法看到的东西,网络可以给予,享受不到的爱与陪伴,网络也能赠予,即使是陷入被爱的泥淖也在所不惜。他们是如此期盼着被爱,但是苦苦寻觅不得,最后被爱毁 掉。


      这不是合理化沉溺网络,但是在纠正青少年自身问题的时候,家长是否应该从根本处反思?教育失败的根源是自身信念的缺失,是价值观的畸 形,是受到成功学的荼 毒而一味地追捧放在玻璃罩中的模型,到最后往往什么也得不到。


      在豫 章 书院事件里,我看到了一种我曾以为很遥远的人声鼎沸的腐 烂,豫 章 书院一家的关闭背后,却是一家又一家豫 章书 院的开启。这些腐烂里,这些人声鼎沸里,我想问一问这些家长们,你们是否听过自己的孩子只言片语,你们是否愿意沉下心来去看看那颗孩子气的心灵,你们是否愿意告诉孩子们,悟空永远不会被五指山所驯服?


      这样的事件,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,无声的悲剧在每一个角落里重演,影视剧所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,可这个社会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开始反思?当我在LOFTER的界面上搜索“豫 章 书院”的有关tag,我竟然看到了某位idol的同人文强行地挤占了本该是受 害者发声的领土。


      这样的事件,惨痛之深,该铭记的是我们所有的人,将它娱乐化,是对所有受害者的亵渎,也是另一场“人声鼎沸的腐 烂”。娱乐化的时代里,也给人一片净土吧,不要将他人的苦难转化成一场娱乐狂欢的儿戏。那些所谓的救 赎,请不要打着创作的名号。


      在这里,我诚心地祈愿一种真正温和的教化,能够润泽世间所有人的灵魂,阳光驱散尘雾,文明才能永生。


评论
热度 ( 6 )

© 十年灯 | Powered by LOFTER